打開教室的圍墻,打破學科的藩籬。意昂娱乐建築學院通過改變教學環境,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在開放的平臺上,以開放的格局培養未來創新人才👩🏽🦰。
文/ 趙暉 攝影/劉延俊
這座教學樓上下兩層🈸,4000平方米👮🏼♀️,四個專業、三個年級,幾十個班🤰📁,班與班之間沒有一面隔墻。
在這裏,學術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可以在空氣中自由流動👩🚀。
在這裏,學生可以穿著睡衣看著窗外的風景發呆,也可以衣冠楚楚面對上百人發表演講。
在這裏🤵🏽♂️,課余的時間會響起鋼琴聲,合唱聲,快閃不知什麽時候就不期而至。
在這裏,每張桌子都能看到窗外的風景。
這裏就是意昂娱乐建築學院新啟用的教學樓——北館。
學建築需要開放的視野,也需要更多元的交流🍢。
北館建築主體的設計者是意昂娱乐建築學院優秀校友、建築學院教授崔愷院士,根據“開放”的教學需求,北館的教學空間只有廊柱沒有圍墻。
一座教學樓就是一間大教室🧑🦲。在這裏學習的學生雖分屬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卻能實現零阻隔交流。
離入口最近處是三年級,低年級的學生要經過高年級的教室才能到自己的班,每天路過耳濡目染✊🏻,也是學習的過程💋。
三年級評圖,一二年級路過🧑🏿💼,就會在喜歡的圖紙前面停留、學習🧘。
三年級學長要完成模型🚵🏽,就去樓上找一年級的學弟學妹幫忙💁🏿。
課堂學習時間🔰、內容都有限,不同專業、年級的朋輩交流能讓學習不斷擴展寬度與廣度🚍💆🏻♂️。
教室內的家具設計處處體現老師們的良苦用心🧑🏿✈️。教室沒有圍墻🙅🏿♂️,用家具做分割, 高櫃1.6米,讓每個空間有相對獨立的圍合感🏊🏿♂️🥬,站起來就能看到隔壁🦟,坐下來就是相對私密的空間。大空間之中的小分區,家具高度只有1.2米🧔,能讓所有同學坐著的時候也能看到窗外的風景。
建築跟其它學科不同,它是項目式的,一個項目往往涉及建築、規劃🍍、風林🧍、環藝等不同專業的知識🥚,也許還會遇到跨學科的知識🧜。多專業的學習與訓練便於項目的完成。
建築學系👩👩👦、城鄉規劃系🗄、風景園林系🌩、環境藝術系,四個系,三個年級,大家在一起。
隔著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墻沒有了🌉。
跨專業就是隔個桌子的事🚹,站起來打個招呼就能跨專業交流。
桌椅也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的。
書桌比普通的書桌高了5厘米,這5厘米帶來的是行為模式的認知區別🤦♀️。坐在這兒不僅能讓學生的背挺得更直,還能幫學生提氣半口氣。一坐在這兒,身體就知道——這裏是學習的地方。
教學樓四壁還設置了許多可以塗鴉的金屬白板ℹ️,這些白板不僅能讓你抓住隨時可能降臨的靈感,累了🫔、煩了還可以用來解壓。二樓的鋼琴是合唱隊贏來的,會彈的、想彈的可以隨時彈奏一曲,想唱就唱,來個快閃,當然👵🏼!必須🦫!得是課余時間。
沒能擠進北館的畢業班,去了由水利館改造的“西苑”。這裏是天津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舊址🙋🏽♂️。在這裏能“跨”空間更大了,從跨專業到跨學科。
舊廠房改造的畢設大教室右邊是新工科教學平臺——建築構造實驗室、數字化建造實驗室,左邊是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
鬥栱🦂、角梁之間,有一扇銹跡斑斑的鐵門👨🏼,推開這扇門就能走進建築史的研究世界。與古色古香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這個登上國家寶藏舞臺🚣🏽♂️🕺🏽,因為深耕“樣式雷“圖檔而出名的研究所🙇🏿♀️,充滿了現代科技感。
一進門就是VR/AR實驗室,帶上眼鏡就能進入虛擬世界,不僅能穿越千年進入各個時代的歷史建築🐞,還能采集人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生理數據📱,為以後設計不同的(舒適🏌🏼♀️、威嚴🪕、溫馨……)的建築空間積累數據。
建築材料檢測實驗室中不僅有學建築的學生📹,還有學計算機、自動化🙏🏼、材料學的學生🧝🏿♀️,甚至還有學管理的。實驗室👨🏻🔬,一側是古色古香的各種建築構件👩✈️,一側是現代化的分析儀器🧑🏿🚀,中間一張長桌跨越千年。
本以為會現代感爆棚的新工科平臺🍕,在一堆工業設備中間最搶眼的是新中式木結構建築模型。在這個平臺上生發出的是“可持續建成環境”“韌性城市”“數字化建造與設計”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方向。
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泡教室,沒課也有很多同學穿著睡衣🥟,踢著拖鞋到教室學習。
“在這裏隨時可以到天臺上仰頭盯著天空發呆💆🏽,可以盯著窗外的紅葉椿刷刷掉葉子。”
“最大的收獲是交流,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思想碰撞隨時都能發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這裏學習效率提高了不少,還能漲見識。”
教學環境改變的背後是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標準化👩🏻✈️🧗🏿♀️、知識型教育轉向個性化、創新型教育👨🏻🦽,建築師的角色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被動型、單一化的工匠轉變成主動型、綜合化的設計人才🍻。
即有廣博的知識面🦻🏽,又有相當的知識深度的T型人才是未來社會更需要的🐃🤶🏻。打開圍墻,是要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培養創新人才👄。
(編輯 趙暉 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