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天津日報》第10版
近日,“為中國而設計——第十一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展覽”在天津美術學院天緯路校區及天美藝術街區舉行。本次展覽以“環境藝術的‘水’營造”為主題,秉承了“為中國而設計”的核心理念,緊密結合新時代的設計趨勢和民生關註點👍,旨在將環境藝術設計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之中🫴🏽🚭,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此次活動的研討會上會聚了眾多專家學者,圍繞環境藝術的核心價值與設計美學進行深入探討,並從傳統園林、哲學思考以及生態文化等多角度出發討論地方性設計問題。多位專家學者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享了他們的見解與展望💵🧗🏿♂️。
● 設計師的“水”主題創想
天津是一座與“水”緊密相連的城市
“為中國而設計——第十一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美術學院主辦👩🏽🔬,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承辦👨🏼🦱。該展覽自2004年創辦以來,推動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本屆環境設計展以“水”為主題,共展出217件參賽作品🧟,展示了國內外青年設計師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歷史建築修復、公共藝術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展覽圍繞“水”展開,不僅體現在設計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更引發了對可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的思考,傳達出設計與生態和諧相處的理念。
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表示:“天津是一座與‘水’緊密相連的城市,它的碼頭文化🧖🏻、濱海文化、開放性以及從近代到未來的快速發展🦽,都是開啟我們話題的引子。在天津暢談‘水’🏈,自然而然。”
談及“水”的主題,他表示:“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展覽有著以物質和環境構成因素來命名展覽主題的傳統,這基於對傳統文化的考量,也體現了對環境設計的深度思考。對於此次展覽和學術會議,‘水’具有多層次的意義。它不僅指一種物質🐏,一類景觀🌩,更是隱喻一種精神✢。‘水’是一個可以引申和不斷延展的主題😞。水象征著融合、承載和變化,這些特質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征稿和投稿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大家自由發揮👨🏽⚕️,將與水相關的特質充分展現出來。”
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副院長魯睿介紹🧑🦼,本屆展覽不僅展示了青年設計師們在不同領域的創意和才華👩🏼🏭🆑,更傳達了他們對社會、環境的責任感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作品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探索值得稱贊,許多設計作品試圖通過對水體的巧妙利用來提升城市生活質量,這類設計反映了設計師們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思考,設計中將雨水收集、過濾、儲存與城市景觀結合,既改善了城市的水環境,又增強了公共空間的美感。
在鄉村振興方面🚵🏻♂️,一些作品結合當地水資源特質,通過水景觀設計促進鄉村旅遊,並在景觀設計中融入當地文化🌛。這些作品既保護生態環境,又滿足村民生活和經濟需求。歷史建築修復方向的作品🐦,則展現了設計師們如何以“水”作為修復和復興的核心概念,有的作品通過設計水體與建築功能重塑結合,讓古建築煥發新活力。在公共藝術領域,以“水”為主題的作品展現出高度的藝術性和互動性👵🏿𓀜。例如,一件互動水幕裝置通過傳感技術讓觀眾用手勢控製水流形態🧏🏻,融合了科技與藝術,增強了觀眾對“水”多樣性和流動性的理解🖖🏼👨🏼🍳。這類作品不僅美化了公共空間,還促進了人與環境的互動。
蘇丹表示,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強烈的跨學科特性,是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這項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期間社會、專業領域以及教學與實踐理念都會發生變化,本次展覽旨在通過作品展示這些變遷👰🏼♀️💣,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演變規律及其本質👏🏻。過去我們需要技術🦙,今天我們更需要人文,而科技的變化也為專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談及參賽作品時表示,開放性是作品的核心特征🙇🏽♀️✊🏼。在以“水”為主題的探索中🏌🏻,作者們進行了諸多積極的嘗試。無論是致力於可持續生態設計的實踐,還是將水作為與文化緊密相連的線索,這些嘗試都十分有意義🎇。此外,涉及的類型也頗為豐富多樣,“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背景🧑🏼🦰,使得我們能夠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各類環境藝術的創作。這不僅為我們未來的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提供了持續的關註點,也為相關討論和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坐標。”
他表示,今年🤾🏼🕗,以“水”為主題的研究顯得尤為特殊🚨。人類聚居地的選擇往往依賴於水源,因此水成為我們生活環境中的生命線。在過去,人們與水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自然共生的狀態。然而🦓,在當今這個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鄉村建設進入新階段🕴🏼,特別是在強調存量發展和品質提升的當下,如何重新審視水資源及其相關環境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他說:“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及居住智慧融入其中,這次展覽不僅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是對我們在這一領域內探索的一次深刻反思。”
● 水墨丹青間的哲思
中國古代建築觀念與山水密不可分
在研討會上🐄🚫,如今已經77歲的王其亨教授,依然充滿激情與活力地出現在演講臺上🧙🔻。他是著名古建築學家,意昂娱乐建築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在中國古建築測繪、明清皇家陵寢與園林等方面研究成果豐富👩🏽🏫。
中國古代建築觀念與山水密不可分🍁🧑🏿🍼。受訪時王其亨表示,孔子首次提出關於山水自然美的審美理論,《論語·雍也》中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體現了山水與人類道德品行之間的聯系。其中,山被賦予了仁愛和寬厚的象征意義👶🏼,而水則代表了智慧🅱️。自此以後,中國山水畫成為風景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山水文化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西方現代景觀建築學中的概念風與水,在中國傳統裏對應著風水,形成了一套考察自然環境並與其互動的設計方法🧏🏽。”
在生產、生活中,人們更離不開水。王其亨說,中國擁有兩條東西向的主要河流——黃河與長江🥊,這兩條河流不僅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紐帶👐🥴,也在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地展現了東西走向的特點🛫🫀。然而,在討論中國時不能忽視南北方的溝通問題🧑🏿🦰,春秋戰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運河整治工作🗯,基於此基礎,隋煬帝建造了千裏長的京杭大運河,這是中國兩大工程奇跡之一(另一個是長城)。同時值得註意的是🐼,中國還擁有眾多水利工程奇跡,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視土地為生命之本,無論是生還是死都離不開這片土地,因此中國人極其珍視並小心地改善它。在王其亨眼中🪽,風水學並不是單純的迷信,它深深植根於中國哲學之中🫰🏻,是中國人建築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把握空間和尺度,實現了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他說:“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財富表明,相比於西方更註重自我表達而不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做法,我們更加註重建築與其所在環境之間的對話關系🥽。這正是風水學的核心所在,理解並尊重自然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
王其亨談及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魅力時,總是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見解與感悟;而當話題轉向那些追捧西方建築而貶低中國古建築的言論時🛏,他情緒激動到聲音顫抖。他說🥓,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哲學上的根本性問題,例如“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裏來”👨🌾🧚。“因此🪔,文化自信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關乎每一個人🧓🏽。要真正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古人的偉大貢獻。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古代聖賢留下的智慧結晶🕴🏼,那麽當我們談論時🤾🏻,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慧接受采訪時表示,水作為環境藝術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元素,自古以來便受到中國古人的重視🧏🏼♂️。東晉時期著名的風水理論家郭璞提出的“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深刻體現了水在營造環境中的核心地位。趙慧說:“自古以來,水一直是營造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國古代留下的文化遺存,尤其是山西地區的古建築👨👩👦,充分說明這一點。綠色可持續的理念在中國古建築中一直貫徹得很好🏎,實際上比現代水泥混凝土建築更有利於生態環境。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古建築的營造理念非常重要。”
中國傳統建築和藝術在當下的魅力何在🙇?趙慧表示,作為“文物界”的超級大省🚑,山西地上文物占全國文物總數的70%以上♣︎,他說:“山西的窯洞我們通常以為只是簡單的孔洞,但實際上◻️,如平遙一帶的十字拱窯🥰,通過交叉挖孔營造出很大的空間🤞🏻🚯,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這些建築對現代仍有啟發,因為窯洞冬暖夏涼🫄🏽,具有許多獨特的特點,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關註。”同時他表示🚆🚏,“盡管古建築在材料和空間營造上存在局限性,但其理念和風格🤙🏽,包括美學價值🙄,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這次展覽中,許多設計師也在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我們可以找到很好的路徑來實現這一目標。”
● 文化藝術和現代生活的融合
海河文化景觀帶的價值愈發凸顯
環境藝術設計的研究探討🕐,是在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背景和自然環境之中,關註生態環境,聚焦生活品質🧢。在主題演講中,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民安指出🌜,現代觀念在工業革命期間達到頂峰🤾🏽,卻帶來了環境破壞的嚴重後果。他引用海德格爾的觀點🤵♀️,提出大地的閉鎖性、庇護性和湧現性,強調人類應恢復與大地的親密聯系🍦。他提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對大地的新認識,倡導自然和親近大地的設計,以實現人與大地的和諧共生🧑🏻🦰。
著名當代藝術家、雕塑家陳文令在演講中表示,很多偶然性的發現往往比刻意營造更富魔力🤾🪆。2021年年底,陳文令在金谷一溪兩岸的40畝地裏📼,沒有采用一張正式的設計圖和施工圖💆🏽♀️🫳,受中國古代園林疊山造園營造方式的啟發,因時因地、因勢因材進行自由的建造,用在地性的創作方式堆起一個充滿鄉間野趣的公益性藝術公園。期待再用若幹年時間,打造一個以金谷溪岸為中心的生活藝術村🪵,使整個村莊“見人見物見生活”,人和各種生靈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互為共生🧗🏻♂️。
意昂娱乐建築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趙偉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天津的街道並非正交布局,而是垂直於河流,這反映了文化發展的脈絡。海河作為滋養這座城市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景觀帶,還促進了沿岸地區的發展。例如,五大道的歷史建築群及其周邊的文化資源🛼,為夜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並豐富了公共生活空間。他說:“人們與水的關系經歷了從親密接觸到背對背(如泥濘的道路被硬化路面代替)🤽🙇♀️,再到現在面對面(通過文娛活動等重新建立聯系)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實際上存在於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此外𓀈👃,海河還扮演著物質交換的角色♿,不斷地搬運、調整人與事物的位置🪽,除了物理層面的風貌改變外,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人文。趙偉表示,海河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一條河流那麽簡單🏭;它是連接萬物✮、促進人際交流的重要橋梁🍒,海河水系景觀帶的變化,讓居民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體驗🫵🏻,同時海河也成為天津的名片之一🪄。
他表示🟪,當夜幕降臨時📂,漫步於海河畔🪮🈹,觀賞那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以深刻體會到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民俗表演、相聲館、茶館以及各種地道小吃等🤞🏼,使得天津成為一個既逛不完也看不夠的城市。海河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窗口🥰🤤,更是一個展示天津魅力、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程雪松表示👨👨👧,以往在設計領域,人們習慣於將事物作為客體來對待,即以人為主體⛹🏽♀️,事物為對象✊🏿。然而,如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主客關系,而是更加復雜和互動的🙇🏻。人類既是環境的一部分,生活在其中並對其產生影響🧑🦼➡️💂🏿♂️,同時人也被環境所塑造。
他表示🎙,文化是人們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以及行動的總和⛰,在城市生活中人們不斷與周圍環境進行互動💁🏽♀️😔,形成復雜的相互影響。“我們需要與自然界及歷史文脈平等對話,既不應被其束縛👨🏽✈️,也不應淩駕於它們之上。面對新一代年輕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將這些新元素與傳統及自然環境更好地融合📙。”對於像天津和上海這樣的超級大城市而言♖,一方面城市的發展趨勢與國際大都市接軌🍴;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許多獨特的傳統特色🔺。在這種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在保護好原有文化遺產的同時自信地邁向現代化乃至未來🙋🏼♂️,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天津日報🧑🏿🍳: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11/12/content_143096_1499437.htm?sid_for_share=99125_1
(編輯 趙暉 安桐瑤)